当前位置:
发布时间:2025-04-05 18:50:37
【33】川上之叹虽为孔子一时偶发,但本质上乃是表达道体之运行无息。
【30】董仲舒综合《孟子·离娄下》和《荀子·宥坐》等早期儒家经典,从力、持平、察、知(智)、知命、善化、勇、武、有德等几个方面论述水之德,认为《论语》逝者如斯夫章表达的是一种自强不息、刚毅进取的道德精神。而这一切的关键乃在于有无克己省察的慎独工夫。
相较而言,道体说因其属于哲学性的义理阐发,并未引起研究者的足够认同。【17】朱熹认为,道体与与道为体是具有内在关联的两个不同概念。所以,道体说充分彰显了人之存在主体性和道德实践性,可谓是孔子川上之叹的慧命相续与调适上遂。【44】李泽厚深刻洞察到孔子川上之叹的本质乃是寓存在与时间于一体。详见[德]伊瑟尔:《阅读活动:审美反应理论》,金元浦、周宁译,北京: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,1991年。
是以君子法之,自强不息,及其至也,纯亦不已焉【24】,仍是采纳程朱理学的观点。程颢、程颐著,王孝鱼点校:《二程集》,第428页。然而由于这个有、纯有,——没有任何更进一步的规定,因此,有、这个无规定性的直接的东西,实际上就是无。
这涉及海德格尔(Martin Heidegger)提出的存在论区分(der ontologische Unterschied),即存在与存在者的区分。但是《讲记》又说心学、理学的一般风格和它们各自的经典诠释方法之间没有必然联系,还说朱子的《太极图解》《太极如说解》与周敦颐的《太极图》《太极图说》存在互文关系,这就自相矛盾了。我只讨论一些义理方面的问题,或者说是哲学的问题,并且主要集中于太极以及无极范畴的问题,这也算是对方旭东教授提出的太极果非重要乎问题的一种回应。但这里的诚之为本,并不只是宇宙之本,而是圣功之本。
这也就是下文所说的法象,即《易》乃是对易的效法,诸如两仪是效法天地、四象是效法四时,等等。具体来说,太极作为形上的存在者,即是一个存在者化的观念,因而有待于前存在者的存在观念为之奠基。
张载就是一个典型,他说:气聚则离明得施而有形,气不聚则离明不得施而无形。同时,假如仍然要使用无极这个词语,也必须有一个明确的意识:如果说太极所指的是作为有的形上存在者,那么,无极所指的就应当是作为无的存在。但同时,《讲记》有时又将周敦颐的太极称为太极本体、太极之本体,这就出现了混淆、矛盾。而朱子成功地把周敦颐的太极学说改造为一个本体论敘述,真正确立了太极的本体地位。
无极亦然,它应当被改造为一个前存在者的存在观念。 进入 黄玉顺 的专栏 进入专题: 太极 周敦颐 。它们属于不同时代的哲学范式。但是,周敦颐的思想能不用归结为气本论,却是一个大可商榷的问题。
但无论是本体论还是宇宙论,都是存在者化的观念,因而都面临着当代哲学之前沿思想的解构。三、《易传》的太极范畴周敦颐和朱熹以及整个宋明理学的太极,都出自《易传》。
西方奠基观念始于康德,他说:人类理性非常爱好建设,不只一次地把一座塔建成了以后又拆掉,以便察看一下地基情况如何。这其实是中西相通的形而上学观念,中国哲学谓之立极,西方哲学谓之奠基,两者都是建房的第一仪式。
太极者,无称之称,不可得而名,取有之所极,况之太极者也。总之,太极是一个存在者观念。换言之,自此以后,对于哲学来说,宇宙论模式不再是有意义的思维,它对宇宙起源及其演化的说法基本属于胡说。所以周敦颐才会说:天下之众,本在一人。科学的cosmology应当译为宇宙学。《讲记》指出:朱熹解释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,其实是为了证成他自己的哲学。
人道的最高原则,则是周敦颐《太极图说》讲的人极。为此,有必要来看看《易传》的太极概念,这是哲学史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。
这里,《讲记》存在着两点值得商榷的观念:一是没有区分存在与存在者。形上存在者,包括太极,之所以可以称之为无,并不是说它空无,而只是说它的内涵尚未展开。
所以,他主要以理校法,即按逻辑和义理来论定是非。其三,与本体相对的范畴并不是万物,而是现象(phenomenon)。
然而,按照存在论区分的当代哲学思想观念,那么,不论是宇宙论模式还是本体论模式的太极和无极观念,都是应当予以解构的。但是,是(太极)生两仪之生就讲不通。当然,所谓解构(deconstruction)并不是简单化的抛弃,而是由还原而重构。这样一来,朱周之间的分别就是理本论和气本论的区别了。
这是将太极视为无,明显来自《老子》的天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。有是唯一的形上存在者,即太极。
这个纯有即无,实际上指黑格尔那里的那个内在规定性尚未展开的绝对观念,而它正是作为所有存在者的最后根据的存在者整体。我看了《讲记》的参考文献,没有提到郭彧的著述,只列出了李申的《易图考》。
这里值得注意的是,《太极图说》以太极无极为本,但并没有提到诚,即看不出太极与诚的关系。其中有的本既非本体论意义的,亦非宇宙论意义的,例如乐者,本乎政也,显然不在我们这里的考察范围之内。
归纳起来,可以说:周敦颐尽管将《太极图说》的太极或无极和《通书》的诚都称为本,但他所谓本似乎有两种不同的内涵,或者说是两个不同的概念:《太极图说》的本是一个宇宙论范畴。现在来看朱熹《太极图解》的太极概念。 众所周知,对于宋明理学来说,周敦颐的《太极图说》具有开山的地位。然而《易传》的太极却是时空经验上的优先性。
胡塞尔则给出了一个经典的定义。原因是我对易图没有学术兴趣。
这里的本则一显然就是《太极图说》的无极而太极。用《老子》万物生于有,有生于无的说法,那么,万物是众多的形下存在者。
第三,以《物种起源》为代表的进化论,生物由无机物而来,人类从单细胞生物经过亿万年进化而来,近于无中生有之说。是故《易》者象也,象也者像也,彖者材也,爻也者效天下之动者也。
发表评论
留言: